慈心的行动
- 林敬虔牧师
- 2018年7月1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经文:可1:40~42 ;太20:34 引言:
人活在世上,都会经历到一些难过痛苦的事;在那时候,最渴望得到是别人慈心的行动。要知道,慈心的行动永远是一个人心灵高尚的标记。
今天经文中,长大麻疯的人是活在极度痛苦中的人,他不只身体严重损坏,又会传染别人,故需与人隔离,成为社会上最被厌恶、被拒绝、被定罪的可怜人。
在我们周遭应该没有长大麻疯的人,但却有许多身体生病、心灵痛苦的人,也有一些被人拒绝的社会边缘人,他们都渴望得到你我的慈心行动。
本论:学像耶稣付出「慈心的行动」,有下列三个要素与步骤:
一、因别人的痛苦而动了慈心。
看见别人有形无形的痛苦而感同身受。主耶稣很能感受别人的痛苦,先知以赛亚预言说:“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,背负我们的痛苦。”(赛53:4)有这种感同身受的心态才会「动了慈心」。(举例:德蕾莎修女说:“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饥饿、衣不蔽体和没有房屋;然而最大的贫穷却是不被需要、没有爱和不被关心”她关心世上那些贫穷的人,感同身受他们的痛苦。)
因了解而产生慈悲的心怀。要能感同身受别人的痛苦,必须先设身处地去了解别人的软弱,知道别人的痛苦是出于外界环境的逼迫,及他自己无能为力去抵挡才造成的,因而产生慈悲的心怀,也就是动了慈心。
领受从圣灵来的感动而动了慈心。主耶稣被圣灵充满,满有圣灵的能力,才出来服事。因为,为人处事都是按着圣灵的感动与启示而行,所以祂就不会犯了人为的错误,也不会动错了慈心。因此,我们要领受从圣灵来的感动才动了慈心,另一方面,更不可销灭圣灵的感动而不动慈心。
二、伸出关怀的手去接触别人
“心动不如行动”,也就是心动就要行动。若只是动了慈心,而没有任何的行动表现出来,那反而比没动慈心更糟,因为经上说:"人若知道行善,却不去行,这就是他的罪了。"(雅4:17)所以,当我们动了慈心的时候,就要付诸行动让对方感受到才是。
触摸是爱的一种语言,能医治心灵的创伤。主耶稣动了慈心,就伸手摸那长大麻疯的人,表示祂的怜悯与接纳,先医治了对方被厌恶、被拒绝、被定罪的心灵痛苦。很多身体的疾病是因心灵受伤(犯罪)导致的。所以,用爱的语言——身体的触摸,可以医治创伤的心灵。(举例:美国第四十任总统雷根的儿子麦可,因与得了阿兹海默症的雷根拥抱,而医治了父子间的隔阂关系)
伸出关怀的手去接触受苦者,是慈心行动的初步。落在痛苦中的人,最需要的是得到被关怀、被接纳、被安慰、被鼓励的支持力量,这样才能再次刚强起来。因此,伸出关怀的手去接触受苦的人,以同理心来陪伴他们,分担他们的痛苦,使他们不孤单寂寞,这就是开始慈心的行动了。
三、肯为受苦者付出爱的行动
慈心的行动不单是怜悯与帮助受苦者的一种行为,而是要让受苦者感到真心被爱的行动。(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,爱是不自夸、不张狂,不求自己的益处)。受苦者虽然很想得到别人的帮助,但更渴望得到别人真心的关爱行动,因为爱是永不止息的。
本身要有能力去帮助受苦者虽是很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,要
「肯」为受苦者付出爱的行动。当长大麻疯的谦卑跪在主面前求,说:"祢若肯,必能叫我洁净了。"他相信主「能」,但不敢相信主「肯」,因为他认为自己是悖逆得罪神的人,不配蒙恩。然而,主却伸手摸他,说:"我肯,(我确实肯、我愿意)你洁浄了罢。"所以,让我们效法主耶稣,「肯」为受苦者付出爱的行动。
学像耶稣,靠着圣灵的能力,肯付出爱的行动,来改变受苦者的生命。这是荣神益人的美事!主耶稣在世时,都是靠着神的灵赶鬼、医病及行异能,不是靠衪肉体的力量,所以才会无所不能。
因此我们要学像耶稣,靠着圣灵的智慧、恩膏、能力,乐意成为爱的使者,使受苦的人能够感受到从神来的爱与帮助,他们的生命就得以更新,我们的生命就得以长进,就能归荣耀与神!(举例:麦海士牧师年轻时,为一个唐氏症的少年史蒂维禁食祷告14天,靠着圣灵的能力,透过祷告叫他得释放及医治。)
结语: 我们原本都像那位长大麻疯的人,身上充满许多罪恶的汚秽,活在没有指望的痛苦中;但因耶稣来到我们的生命中,使我们因信靠他,罪得洁净,而得着新生命,这是何等大的恩典。所以我们都该立志做个「学像耶稣」的门徒,心中充满慈爱怜悯,会「因别人的痛苦而动了慈心」,乐意「伸出关怀的手去接触别人」,又确实「肯为受苦者付出爱的行动」。这样,必能活出荣美的生命!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