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意更新之70 比不得
- 林敬虔牧师
- 2017年8月30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你知道嗎,人會有許多衝突不和的痛苦情況,常常是比較爭競所導致的結果。人與人相比就會造成對立的局面,不管是雙方在比誰較優越,或是拿對方與他人比較,都會破壞雙方之間的良好關係。(諸如:親子、夫妻、手足、朋友、同學、同事等生活圈內的人,最容易因比較而傷感情。)有人這麼說:"比好像兩把匕首,一把是揷向自己,一把是揷向別人,徒然讓自己受苦,也讓別人遭殃。"所以,我們千萬"比不得"!
人們會有"比較爭競"的心態是根源於驕傲與無知。比較爭競的目的是要顯出自己所擁有的,比別人的較好。(就如:身材外貌、知識學問、身份地位、事業財產、配偶子女、所屬團體等)其實,任何人出生時都是一無所有且一無所知,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是靠着神的恩典,及許多人的關顧、敎導與幫助,才能使你擁有現今的一切;所以,要知道你現今所擁有的,沒有一樣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,你沒有真正的主權用它來與人相比,免得自高自大而遭到別人的厭惡與攻擊。
"比較爭競"已經成為一般人的習性,明明知道且經歷過它所帶來的不良後果,卻還是不由自主的比來比去,鬥來鬥去,好像人活著就是為了爭一口氣,若沒有跟別人比較,怎能享受勝過別人的成就感呢?這種比較爭競的虛榮心與好勝心,實在已成了現代人的壞習性,常因"輸不起"而導致難以想像的嚴重後果。
有個實際的例子,於1991年11月1日發生在美國愛荷華大學的槍擊事件,有一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盧剛博士,開槍射殺三位教授和副校長,及另一位和他同時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山華林,在槍殺五人之後,盧剛隨即當場飲彈自戕。該事件在當時曾震驚中美兩國,也造成中國留學生與移民的恐慌,至今尚未完全平息,"盧剛事件"已成為當地居民揮之不去的夢魘。盧剛為何蓄意行兇呢?最主要的原因是,他認為自己比山華林優秀,應該拿到博士論文奬,卻被山華林用討好敎授的手段奪走,實在可恨!他找敎授理論不被接受,找副校長申訴又沒結果,最後吞不下這口寃氣,就決定與他們同歸於盡。這真是"比較爭競"所造成的人間慘劇!
近年來,國內的自殺年齡往下降,中小學生的自殺率倍増,最主要的原因是精神壓力太重,没有得到疏解,一時想不開而自我了結。這個壓力大部分來自升學競爭與父母期待,要進入名校的升學競爭是免不了的社會制度,已經壓得學生快喘不過氣了,若是再加上父母"以子女為榮"的期待,總是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比較優秀,只顧要求好成績而失去好關係,加深了孩子的痛苦,不小心就會逼使孩子走上絕路。所以,為人父母的不可不慎!
去年國內有篇高考作文,一位學生寫了一篇整整感動一代人的文章,引起了閱卷老師的共鳴,果斷地給了滿分。這篇作文的題目是"每一個生命都無需比較",此位學生寫出了她的心聲,在文章中這樣寫道:"從我牙牙學語起,你便開始拿我與別的小孩比較,從中你得到了快樂與滿足。從我上小學以來,你便習慣拿我的成績與別人論成敗,為此你收獲了自豪與榮光。我曽勸你不要比,因為成績優秀並不代表一切,可你充耳不聞,認定我是你今生最得意的作品,是你最大的驕傲。我曾反感你的比,因為我也有我的短版和自慚形愧,可你樂此不疲,反而嗔怪我不懂你的心。⋯⋯你可知道,再優秀的成績也經不起比,從來沒有比出來的天才,只有比出來的笨蛋。⋯⋯"這篇文章實在反應了許多為人子女的心聲,作父母的不可不知。
其實,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,若是自己沉迷在比較爭競中,怎麼比也比不完,要知道一山又比一山高,比到最後,慾望越來越大,幸福越來越小;不滿越來越多,快樂越來越少。暮然回首,發覺自己承受了許多的傷害,同時也傷了許多人的心;過去許多引以為榮的事,如今反覺得羞愧,真是悔不當初!所以,請將"比不得"這三個字謹記於心,我們不要跟人比較爭競,卻要與親人朋友比肩同行,彼此扶持,同走人生的道路,這才是真正美善的事!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