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意更新之35 善於聆聽
- 林敬虔牧师
- 2014年3月25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義大利有句諺語:“智慧是由聽而得,悔恨是由說而生”。這真是至理名言。英國則有句格言:“智者善聽而少說”。可說是相互輝映的好話。上次跟大家分享“少說兩句”的道理,免得 “言語多就顯出愚昧” ;(傳5:3b) 這次要分享的是“善于聆聽”,甚願我們都能善聽而得智慧,成爲別人的祝福。
“聽”這個字的拆解是很有意思的,左邊是以耳爲王,就是要我們以耳朵聆聽爲主,右邊上爲“十目”,目是橫寫,意思是要多觀察,右邊下為“一心”是要我們專心聆聽,綜合起來說,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溝通,要善於聆聽,留心多方觀察對方的肢體語言,專心一意地了解對方所表達的真意。中文的“聽”字實在是含有太多的人生哲理了。
聆聽並不是安靜地聽完當事人所說的話而已;聆聽的真義是指“抓住並了解當事人所溝通的訊息,不論是口語或肢體的,清楚或模糊的。”因此,要善於聆聽實非易事,須要學會一些有效聆聽的關鍵性原則。
根據心理協談專家的經驗與教導,今有下列十個關鍵性的聆聽原則,供大家參考與學習。
1、營造一個不受干擾,並能專心聆聽的溫暖環境。
2、多聽少說,引導當事人多談一些個人狀況。
3、控制自己的衝動,多點耐心等候對方充分表達。
4、歸納並整理出對方表達內容的關鍵要點與意義。
5、能敏銳地感受到口語訊息背後隱藏的情緒狀態。
6、僅僅根據客觀的訊息內容不加評論地給予回應。
7、對當事人任何表達內容都要給予高度的同理心。
8、對不確定或模糊的訊息,以問問題的方式加以澄清。
9、運用檢查核對的方式,確認對方對彼此互動的理解程度。
10、對於偏頗的內容與偏激的言詞,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。
將這些原則存記於心,養成善於聆聽的好習慣,也就會成為善解人意的聰明人。(聰明即是耳聰目明之意,這是善於聆聽者之表徵了。)
世上有太多的人郁郁寡歡,心中充滿苦悶,找不到人可以傾訴和幫助,若是有人積極聆聽他們的心聲,在情感和情緒層面表示支持,在認知層面不論斷與不評價;讓說話者感受到有人能了解他的處境,與此刻所表達的語意,使他知道自己並不孤單,而燃起對人生的未來希望,進而增強他改變現在難過處境的意願,這可算上對苦悶者很重要的扶持和幫助。
很多人明明知道祇要讓心靈痛苦的親友宣洩一下情緒,就會使其痛苦減輕大半;然而,常因說話者的言詞偏激,態度異常,讓聽的人受不了,失去了聆聽的耐心,忍不住地說出勸告與指正的話,卻是成為忠言逆耳,反而惹怒對方,造成彼此言語上的衝突,最後,自己也生氣起來,搞得不歡而散,功德未及,真是料想不到, 十分可惜!
聖經也這樣勸勉我們:“但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,慢慢的說,慢慢的動怒,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。”(雅1:19-20)期望我們快聽慢說,樂意聽完別人的訴說,不要急於插嘴回應,要清楚了解對方的心意,三思而後言,回答柔和有禮,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想,讓對方感到他自己的獨特經驗是被理解的,千萬不可被激怒,要存心忍耐,成為一個“善於聆聽”的智慧使者,成就神的美好旨意在對方身上,這是何等美善的事,你說是嗎?願我們共勉之!
留言